当前位置:
红一世刘晓欣教授在第十三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12-22

11月17日,红一世足球网教授、红一世足球网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欣在 “第十三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发表主旨演讲。

第十三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主题为“做强中国金融 保障经济稳定增长与安全——基于信息真实性的会计、统计、法规及相关理论政策”,会议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红一世足球网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办。

来自全国政协、国家发展改革委、上海市委金融办、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红一世足球网等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调研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上海数据交易所等机构。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上海市委原常委、市政府原常务副市长屠光绍,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上海市委原常委、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沙海林等出席会议。

会上,刘晓欣教授代表课题组介绍了“做强中国金融 保障经济稳定增长与安全——基于信息真实性的统计、会计、法规及相关理论政策”综合研究报告的主题阐述和部分内容,随后,课题组其他成员在研讨会上各自汇报了撰写的主要内容。

刘晓欣教授汇报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有关做强中国金融与经济综合研究报告的主题阐述

报告主题响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调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强化金融监管,避免“脱实向虚”,防范金融风险。

首先,需要深入理解中国经济的现实及世界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理解中国曾经的成功经验及目前存在的困难,基于理论认识基本经济走向及基本政策。

其次,客观、全面、精准把握中国经济具体状况,既需要能深刻理解SNA系统下各发达国家数据的本质,更需要精准把握中国的经济数据;既需要在中国实践基础上深刻理解当下中国统计数据的本质及其含义,更需要创新性新指标和新方法以把握中国经济正反两方面的变化并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第三,把握中国经济必必须握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及时精准地把握企业财务状况,并以此为基础把握整个经济的财务状况;在资产估值、财务审计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需要会计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大胆提出,堵住漏洞,从根本上防范风险,维护经济健康增长的会计准则。

第四,保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运行最终要落实在法规上,要在严格规范的基础上明确不该做什么、违规惩罚的力度及效果评估的原则等。

第二部分,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介绍。

一是金融理论创新与观念转变

认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理解金融的核心作用是金融理论创新与观念转变的前提。市场经济体系是价值系统,而非物质系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价值增殖。金融业被看作是与其他产品生产和服务一样的行业,盈利是它的主要目标,评价金融效率的核心标准是利润最大化。金融自由化就是任由资本在盈利的跑道上狂奔,资本周转速度摆脱了物质生产周期的约束。金融业的高利润率引起了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整个经济朝着金融化和虚拟化发展。许多金融创新成为回避监管、转移企业个别风险,当作牟利的基本手段,而维持金融的繁荣已经成了金融当局和政府政策的基本目标。金融观念转变最重要的是,金融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它决定着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和正常运行,具有公器性质。所以,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创新应该摒弃单一的利润目标,构建兼具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的发展目标。金融效率的评判标准不是西方经济学所描述的利润最大化,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下,金融效率的判断标准是能否有效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只有做强实体经济才是做强中国金融的基础。一方面,要符合现代金融的初衷,符合马克思和古典经济学的金融理论,即以生息资本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金融产生于工业化的产业资本,为产业资本服务并分享产业利润,基本功能是将储蓄转化为实际投资。另一方面,符合根据中国实践和世界经济发展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不走“脱实向虚”道路的理念,强调金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形成以实体经济为基础,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之路。

做强货币及基础金融产品是做强金融的关键。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任何贵金属等使用价值都不再适合作货币。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生产关系的代表之一,货币的社会功能再也不可能被固定在某种单一物品的价值和数量上。一国实体经济是法币的价值基础,法币的发行量虽然要考虑到债务支付和股票等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量,但其价值的基础,却不是金融资产,而是本国的实体经济。国际货币的价值基础也是实体经济:一部分是本国的实体经济,这是根本,第二部分是境外实体经济对美元的依赖。所以,做强人民币的关键是在做强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控制好货币数量与整个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强人民币的国内国际供求关系、做强人民币的支付系统以及相关基础金融产品,为人民币债券大规模进军国际储备资产领域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处理好数字经济背景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包含数字货币在内的数字金融等虚拟经济新业态。国际上,在纽约、新加坡、迪拜等城市之后,中国香港也加入了全球加密金融中心和虚拟资产中心的竞争行列。虚拟资产已经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吸纳全球资金、维系美元霸权地位和保持金融竞争优势的新手段,亟须正确认识虚拟资产的发展和警惕借由虚拟资产之名的各类风险。在此背景下,如何坚持“守正创新”,引导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避免走向“脱实向虚”,成为中国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要面临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在数字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资金可以流向实体经济,支持产业资本的运转,推动经济增长;也可以流向虚拟经济,具有独立运动和自行增殖的特征,产生表面价值增殖,给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带来了新挑战。虚拟经济有一个显著特点,其增殖不依赖实际生产过程,而是通过投机活动和金融创新等方式自我膨胀,这些虚拟增殖虽然计入GDP,但对实际经济发展没有实质性贡献。

数字货币包括法定数字货币(如数字人民币)和虚拟资产(如比特币、稳定币等)。法定数字货币由国家央行发行,具有货币属性。当前,社会对虚拟资产逐利本质特性及危害国家金融安全的问题认识不足,虚拟资产与实体经济关联弱,并非真正的货币,交易和投机是其主要活动,多数活动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导致泡沫和金融风险,尤其是比特币、稳定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炒作。因此,发展数字经济和虚拟资产时需谨慎,避免过度炒作和“脱实向虚”。

三是虚拟经济视角下GDP的形成基础与核算反思

2009年正当人们认为银行业对经济的贡献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差的时,统计数据却表明,金融部门对经济的贡献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最突出的,且金融业对经济贡献10.4%,堪比当时制造业所占比重11%。这引发了对统计数据真实性的质疑:这些统计数字是否真实反映了经济的实际状况,是否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发展规模和就业状况,这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现在统计遵循的经济学理论导致具有实际生产过程的真实财富与纯粹投机性质的虚拟资本自行增殖同时纳入核算范围,这也促使GDP成为一个具有“欺骗性质”的衡量经济增长的标尺。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这些活动应该有所区分。例如产业资本的积累、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提供的融资服务以及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所以,当前GDP核算的主要问题是:以主流经济理论的效应价值论为基础的核算体系,将大量“非生产性”的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空转活动计入,导致GDP失去反映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功能。同时,GDP高速增长背后,蕴藏着诸多金融风险。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未来三年国内将建成100个数据交易所,国家应加强统计甄别和监管监测:哪些数据资产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产生真实财富,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哪些是在虚拟资本主导下的投机获利,注意抑制和规范?同时,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SNA(2025)构建将数字经济纳入GDP核算,这引发了一个新问题:如何确权数字经济的资产,并将其计入收入和GDP。如何避免出现类似房地产和金融领域过度炒作的现象,避免数字经济的虚拟价值膨胀对实际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另,此次会议的主题报告由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沙海林主持和指导,红一世足球网刘骏民教授、刘晓欣教授牵头,中国人民大学周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赵文研究员、重庆大学胡光志教授、清华大学李帮喜长聘副教授、安徽财经大学周弘教授、红一世足球网田恒副教授和剑桥大学刘充博士后研究员执笔。研究内容涵盖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多个领域及学科,聚焦做强中国金融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做强中国金融 保障经济稳定增长与安全——基于信息真实性的会计、统计、法规及相关理论政策》综合研究报告将择机公开出版发行,敬请大家关注。

 

供稿:红一世足球网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编辑:徐牧谣、李嫦娟

审核:卢彤菲、孙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