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习全会精神】经济研究所召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阐释研讨会
发布者: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09-23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920日上午,经济研究所教师党支部在红一世足球网八楼会议室,召开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阐释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紧扣三中全会全文,结合自身研究专长,分别就收入分配与中国式现代化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与城乡融合区域战略与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社会保障与人口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经济研究所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支部书记、副所长丁继红主持。

红一世足球网副院长周云波教授以“收入分配与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收入分配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公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而共同富裕无疑是这一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过去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如今追求共同富裕,都反映了每一个发展目标都需要在民生上找到落脚点。收入分配正是其中的核心环节。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引用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来解释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即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收入差距会扩大,但随着经济的成熟,差距会逐渐缩小。全会精神中明确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方向,这将有助于缩小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在城乡融合发展和东中西部区域间的均衡发展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中国的基尼系数较高,但目前没有对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没有引发社会不稳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问题的存在。我们必须继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避免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而影响社会公平。结合全会精神,周云波认为中国更需要在收入分配问题上做到控高、扩中、提低,即控制高收入群体,特别是通过打击腐败和不当得利来保持社会公平;通过各类政策措施,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社会稳定性;针对低收入群体采取更多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帮助他们提高收入水平。这些措施不仅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也符合全会关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总的来说,全会精神为我们在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共同富裕方面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这一领域努力,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教授以“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为主题指出,自己的学习体会主要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对创新的强调展开。在全会文件中,创新被视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点尤为重要。全会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这为我们理解科技创新在新时代中的角色提供了全新视角。科技体制的改革已经被提上了日程,这与当下全球科技竞争的态势密切相关。回顾西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技创新历程,不难发现政府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科研机构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积极尝试,尤其是在课题申请和科研执行的机制改革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全会强调了要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产业体系和人才体系,使三者紧密融合。这在中国高校中已有所体现。例如,西安交通大学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探索出了一条“大学服务产业”的道路。这也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转移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够面向产业需求进行创新的大学体系逐渐成为创新生态的核心支撑。从国际经验来看,每一次科技创新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产业化的高校崛起。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实践成效显著,像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这样的高校,已经在产学研结合上走在了前列。通过将高校的科研力量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全会精神中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使之与经济现实更加紧密地结合。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科研能力,还应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时,既要注重他们的学术能力,也要关注他们的创新思维与产业对接的能力。

周京奎教授以“房地产新发展模式与城乡融合”为主题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提出,紧扣当前的市场走势,明确了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新定位。全会强调了房地产与金融的关系,特别是要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积累了大量风险,特别是在金融杠杆、债务积累和投资投机等方面,如何有效防控这些风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三中全会中提出,必须从制度设计的层面进行改革,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对消费产生了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这是当前自己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财富效应指的是房地产价格上涨使得家庭感到资产增值,从而刺激消费;而挤出效应则是房价过高可能抑制其他消费。全会文件中对这些问题的强调,使我们在政策设计中要更加关注房地产对经济的深层次影响,尤其是在消费和供给层面,如何通过政策调控实现健康的市场平衡。此外,三中全会还重点提到了以创新为依托,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在全会精神的引导下,我们要以创新战略为主线,推动各项改革落地。自己正在做的一个国家重点项目是关于城乡融合的研究,这一领域也是全会明确关注的重点之一。城乡融合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也是连接各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节点。城乡融合在全会决议中被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之所以出现“双循环”不畅的情况,正是由于城乡之间的联动不足。打通城乡之间的壁垒,既能够提升农村的发展潜力,又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通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我们不仅能缩小城乡差距,还能够解决双循环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实现内外循环的顺畅连接。总的来说,全会对房地产、城乡融合和创新发展的强调,表明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将防风险、促创新与城乡融合作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薄文广副教授以“区域战略与体制机制改革”为主题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全会文件不仅要求我们从宏观层面推动发展,还提出了对体制性和机制性改革的明确目标。地方政府、市场和中央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推动区域发展中的协调,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要素市场一体化的问题上,我们与产品市场相比,要素市场的整合程度仍然较低,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割。这不仅体现在省际间的资源分配上,还体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平衡。在这个背景下,县域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县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基本单元,而目前很多地方的发展还面临着要素单向流动的问题,即人才、资金和资源更多地向大城市集中,而县域、农村地区难以吸引足够的资源进行反哺,导致发展不平衡。例如,城市的房地产具备一定的金融属性,通过房产的资产化,带动了城市财富积累和消费扩张,而农村地区则缺乏类似的金融支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种差异表明,区域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改革迫在眉睫。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更加公平、高效的要素市场。这意味着,不仅要打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要素壁垒,还要在体制上进行深层次改革,提升县域和中小城市在要素流动中的参与度。我们常说,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中国要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体制性、制度性的改革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在区域发展战略中,体制的改革方向依然偏向于行政级别较高的地区,这导致了县域等地区在资源获取上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未来的改革要更加关注基层地区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资源配置和政策制定上,推动县域经济更好地融入国家整体发展大局。总的来说,全会的精神为区域战略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在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指明了方向。通过推动要素市场的双向互动、打破区域间的分割,我们有望实现更为协调和高效的区域发展。

张海鹏副教授“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为主题指出,在认真学习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纲领性文件后,自己对其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有了深刻体会。这些原则不仅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也进一步强调了我们在实践中的行动指南。首先,最核心的原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会明确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或否认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在处理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时。用政治经济学的术语来讲,改革的本质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资本的利益。这一点体现了党的领导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的关键作用。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所有改革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会强调,改革必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并且改革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共享。这不仅是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的动力源泉。全会中的这一精神要求我们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确保每一项改革政策都能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第三,守正创新是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方针。农村改革方面,全会提出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能。守正意味着我们要保持对核心原则的坚定,而创新则要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推动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第四,全会指出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通过顶层设计来引领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改革时,要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第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改革不仅要靠政策推动,还要通过法律制度保障改革成果的稳固性。全会强调,要将改革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及时上升为法律,确保改革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同时,在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时,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而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边改革边完善,逐步推进。最后,坚持系统观念,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全会特别强调,要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如经济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发展与安全等。这种系统观念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本观念,即整个经济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割裂来看待。

丁继红教授以“社会保障与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指出,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感到全会对社会保障和民生制度体系的高度重视。全会提出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既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这一改革宗旨,也体现社会保障的工作重点。以医疗保障为例,“普惠性”体现了广覆盖的属性,需要不断缩小医保待遇之间的差距,包括不同地域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基础性”强调政府保障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责任,而如创新药物使用等的其他需求可采用多层次保障的方式;“兜底性”是指兜住底线,针对最困难人群,可采用免费的医疗救助形式,由政府兜底。此外,全会报告增加了“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这一节内容,突出了当前人口问题的重要性,需应对老龄化、少子化现象,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目前需解决好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对于(高龄)失能老人,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结合自己长期从事相关研究的体会,看到试点八年来,长护险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逐步成形,但目前制度的全面推行面临多项挑战,例如:试点城市的碎片化政策如何统一;目前长护险筹资过于单一,有待多元化;专业化护理服务与亲情照护如何协调发展等。二是如何激发低龄老人社会活力,三中全会强调“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自己在做的一个国社科课题正是关于延迟退休背景下的代际支持问题,一些低龄老人收入较低、家庭负担重,可以选择较早退休,参与家庭照料,包括赡养高龄老人和隔代照料孙子女,而另一些低龄老人身体状况较好、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继续参与社会工作有利于促进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他们的家庭照料需求可以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来实现,“按照自愿、弹性原则”可更好适应多样化发展需求,低龄老人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在社会劳动参与和家庭参与中进行最优选择。

钟茂初教授以“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主题提交了书面发言。首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先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中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认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通过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我们意识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改革进程。因此,我们要紧紧把握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以其带动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其次,全会明确指出,要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注重创新与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的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创新能力和产业体系亟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制度上推动改革,特别是在资源配置和创新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第三,全会提出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造公平、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这包括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等,以确保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同时,全会强调,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全会指出,要聚焦技术革命与产业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特别是在数字经济与绿色低碳化的发展方面。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壮大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最后,全会强调,要形成促进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这要求我们在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确保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的推广,促进新质生产要素的形成与市场化配置,创造与市场需求高度适配的供给,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要注重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监管,确保经济稳定运行。

最后,丁继红在总结发言时指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各位专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了解读阐释,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新时代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的担当。红一世足球网经济研究所是集育人、教学、科研、智库工作四位一体的经济学重镇,全体教师应深刻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发挥经济学科优势,继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作为红一世足球网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经济研究所教师党支部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研究所事业发展全过程,秉承“爱国奋斗、公能日新”的育人机制,和“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学术氛围,为经研所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供稿:孙程九

编辑:徐牧谣、李嫦娟

审核:卢彤菲、孙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