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专家:
红一世足球网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原新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授、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主 任 郭爱妹
主持人: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女网记者 富东燕
主持人:从“研究制定”到建议“实施”,您认为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有哪些重要意义?
原新:延迟退休问题是涉及每个公民的大事,从研究制定到正式落地,必须广泛征求民意,最终出台的政策一定是绝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这才是好政策,这是基本前提。从“研究制定”到建议“实施”这7年时间,是研究的准备,也是舆论的准备。
郭爱妹: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引发热议,此后,何时推出延迟退休政策一直备受关注。时隔7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议“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延迟退休政策正在从研究探索阶段走向实质性操作和落地阶段。
延迟退休方案的建议实施,不仅回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而且折射出从“十四五”开始,我国进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新阶段。
主持人:您认为,为什么当下我国的退休政策一定要有所改变?“十四五”谈“实施”是否意味着时机已成熟?
郭爱妹:近年来,延迟退休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现行的退休年龄政策基本沿用了20世纪50年代的规定——“男性年满60岁,女性干部年满55岁、女性工人年满50岁可退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亦日趋严峻。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5388万人,占总人口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60多年未变的退休年龄政策显然已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相适应,亟须对现行退休年龄政策进行适时调整。
原新:无论从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还是教育的发展需求来说,延迟退休都到了一个成熟的时机。
第一,老龄化的加剧。2013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2亿,现在是2.54亿,到2025年这个数字会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2053年会达到最高值约5亿。也就是说,从2013年到2053年的40年间,我国的老龄化情况从6个人里1个老人,变成不到3个人里就有1个老人,老龄化程度从深度走向重度。而且,伴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和儿童人口正在不断缩减。
第二,我国现行的退休政策是1951年制定的,那时人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3岁,而今天的平均寿命为77.3岁。同时,相比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大幅度提升,生育子女数明显减少,从事的工作也不再是重体力劳动,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幅提高。在这种背景下,适当延长生命周期中生产性的时间,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第三,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只有5.3亿,2011年达到了最高值9.4亿,然后开始减少,现在劳动年龄人口为9亿左右,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减少到7亿左右。也就是说,劳动力在未来30年之内,要减少1/4左右。想要通过提高生育率来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难度很大、成本也高,且具有滞后性,所以,通过延迟退休可延长生命周期中工作的时长,以弥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间,我国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升至9.6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6年,受教育年限延长普遍推迟了劳动力的就业年龄。如果退休年龄不变,全生命周期用于生产性的年龄被压缩,这是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是人力资本的浪费。
延迟退休,也就是延长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工作年限,可提升生命价值的社会供给宽度,增加人生中创造财富的时间;同时,缩短生命周期中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可以缓解并适度抵消人口老龄化程度对经济社会的压力。
主持人:对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实施,您有何建议?
郭爱妹:目前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主要有两种方案:一是先将男女退休年龄统一到60岁,把女性的两档退休年龄统一到一档,再同时延长男女的退休年龄;二是女性延长步伐先比男性快,最后实现男女同龄退休。无论最终采用什么样的方案,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渐进式”。“渐进式”意味着延迟退休政策在技术层面将采取“小步慢走、逐步到位”的策略。
我认为,适合我国国情并顺应民意的退休政策应该遵循利益兼顾原则,弹性原则和公平原则。
原新:“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多数发达国家的通例,更是符合社会公共政策的出台应保持整个社会和整个政策平稳过渡的基本原则。
我曾经提出一个方案,现在女性退休年龄是50岁和55岁,男性是60岁,如果让女性平均每年延迟三个月退休,男性平均每年延迟两个月退休,大概用40年左右时间,男女退休年龄可以统一延长到65岁。这样,大概可释放1.2亿到1.3亿劳动年龄人口,相应的也减少了等量的老年人口。
这样的好处是,慢慢延迟,慢慢适应。比如一个公民是1962年1月1日出生,按照60岁退休,应于2022年1月1日退休,现在延迟两个月至2022年3月1日退休;1963年1月1日出生的公民,再延迟两个月,即2023年5月1日退休……以此类推,直到63岁或65岁。这样给大家一个过渡时间,国家制度好安排,个人也好接受。另外,多缴纳几年养老金、晚领取几年养老金,也可以适当减轻养老保障金对国家的压力。
同时,我认为退休年龄最好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单位和个人意愿,让退休年龄弹性起来。政策可规定65岁退休,如果有意愿提前退休,可扣除一定比例的养老金,如果希望延迟退休,在养老金上给予一定奖励。最终保持养老金总的支出不变。
主持人:您认为,男性和女性在退休年龄上是否还应该区别对待?
郭爱妹:我认为男女在退休年龄上应该统一。
现行的基于性别的退休政策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问题。第一,男女不同龄退休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升迁机会,而且损害了女性的社会保障权益,造成男女享受权利的不平等。第二,女性群体内部退休年龄的不统一,不仅导致女工人和普通女员工的社会保障权益受损,也可能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女性为了提前退休而往企业进行跨行业的非正常转移,导致逆向激励。
原新:我认为没有必要区别对待。男女同龄退休是国际上大多数国家普遍采用的政策,更何况,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男性高4~5年。更主要的是,现代中国,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几乎与男性一样,女性的就业领域更为宽泛,白领阶层女性就业普遍增多,职业声望提升,收入水平增加。从家庭来看,生育子女的数量普遍减少至1~2个,家庭压力减小。所以,女性有更多的工作时间。
主持人:据您了解,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退休年龄政策普遍是怎样的?
原新:发达国家超前于世界水平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引领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并持续经受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延长退休年龄成为减轻在职人口缴费负担和财政支付压力的最有效手段,并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推崇,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积极落实。
如,美国计划在2002~2027年的25年间,对不同出生队列的人采用不同的调整方式,把退休年龄逐步由65岁延长到67岁;英国计划先将女性退休年龄在2010~2020年逐步延长到65岁,与男性相同,然后再从2024~2046年逐步提升到68岁;意大利计划在2018年将女性退休年龄升至与男性一样的65岁,然后继续升高到2050年达到68岁;日本计划男性从2013~2025年,女性从2018~2030年,将退休年龄从60岁逐步延长到65岁……
推迟法定退休年龄是世界潮流。尽管各国所设计的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基于现实人口年龄结构形状所做出的人生作息时间表调整,以及对老龄人口年龄维度界定的展宽。
主持人:对于延迟退休后的养老保障问题,您有哪些建议和期待?
郭爱妹:第一,养老保险制度仍需完善。比如,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需加速推进;要妥善解决好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壁垒问题;稳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等。
第二,养老服务要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要强化政府在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中的政策聚合和资源链接的作用,将各种养老服务资源下沉至社区;优化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将相关资金更多用于支持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融合发展,促进养老服务的社区化、专业化、规模化及综合化。
第三,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随着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加深及失能老年人日益增多,老年长期照护需求快速刚性增长。就目前试点情况看,长期护理保险仍然存在诸多需要厘清和解决的问题,应在试点基础上尽快总结经验,探索建立起大众参与、个人受益、充分保障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
原新:首先要补短板,一个是农村养老保险体系,这是养老保障的重点、难点和痛点,相关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在全面小康建成后的未来战略中,应加强农村地区的保障。另一个短板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应尽快形成一个持续性的、正式的制度安排,把失能、失智等老人的基本养老服务做到普惠和兜底。
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长期护理保障,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基础上,要通过市场的力量加强养老服务产品和养老服务供给。同时,在收入保障下,引导和鼓励老年人多参与社会和家庭建设、参与经济活动。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加大人工智能、信息化、数字化在老年服务领域的应用,不要把老年人排斥在外。比如,很多老年人用的手机不具备微信、支付宝等功能,在超市等场所收费时,要给老年人留一条现金通道;疫情防控期间,各个场所都要扫健康码,对于手机不具备这方面功能的老人,要提供技术上的方便。
在老龄化社会加速的今天,整个社会都要做到适老化,在政策决策、项目规划、环境建设等方面,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参与和感受,让老龄社会的思维成为主流化。
来源:中国妇女报